山东商会借几首古诗祝大家清明安康
栏目:山东文化 发布时间:2021-02-22

一、杜牧《清明》

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。

借问酒家何处有,牧童遥指杏花村。

杜牧(803-852)字牧之,京兆万年人。

赏析:清明节,传统有与亲友结伴踏青、祭祖扫墓的习俗。可是诗中的“行人”却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,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、凄凉的,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,更增添了“行人”莫名的烦乱和惆怅,情绪低落到似乎不可支持。然而“行人”不甘沉湎在孤苦忧愁之中,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,让自己能置身于人和酒的热流之中。于是,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林。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、明快。

二、韩翊《寒食》

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

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

《寒食》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绝。此诗前两句写的是白昼风光,描写了整个长安柳絮飞舞,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和皇宫园林中的风光;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景象,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,使人如见蜡烛之光,如闻轻烟之味。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实,刻画皇室的气派,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。从当时皇帝到一般朝士,都偏爱该诗,历来评价也很高。

注释:寒食是中国传统节日,相传源于春秋时代的晋国,是为了纪念晋国的臣子介子推。春秋时期,晋国发生内乱,公子重耳出逃,介子推忠心跟随重耳流亡数年。后来重耳返回晋国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。介子推没有得到应有的封赏却毫无怨言,他后来辞去官职,携母隐居于山西绵山。后来晋文公对自己的行为十分后悔,于是亲自带人马前往绵山寻访。面对重峦叠嶂,晋文公求人心切,听信小人之言,下令三面烧山,想迫使介子推出现。谁料大火烧了三天后,发现介子推已抱树而死。后来为了纪念他,每年的这一天都禁止生火,以示追怀之意。寒食节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,清明前两天。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,按风俗家家禁火,只吃现成食物,故名寒食。后来,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,渐渐的,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。

三、王禹偁《清明》

无花无酒过清明,兴味萧然似野僧。

昨日邻家乞新火,晓窗分与读书灯。

王禹偁(954—1001)北宋白体诗人、散文家。字元之,汉族,济州巨野(今山东省巨野县)人。

译文:今年的清明节过的十分冷清,既没有花可以观赏,也没有酒可畅饮,日子孤独清苦,就像荒山野庙里的和尚,一种寂寞悲凉的情绪油然而生。昨天,我从邻居家要来新点燃的火种,清明节一大早起来,就在窗前坐下来,点上灯火,安静地读书。

王禹偁这首《清明》,借写清明,写出了过去读书人的贫困生活和苦学精神。诗人独自一人在他乡,在清明体会着深深的个体孤独。“野僧”,又可以说是诗人的写照,一个永在途中的追寻真理的人。

四、黄庭坚《清明》

佳节清明桃李笑,野田荒冢自生愁。

雷惊天地龙蛇蛰,雨足郊原草木柔。

人乞祭余骄妾妇,士甘焚死不公侯。

贤愚千载知谁是,满眼蓬蒿共一丘。

  赏析:清明时节,春雷万钧,惊醒万物,宇宙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。春雨绵绵,使大地上一片芳草萋萋,桃李盛开。野田荒芜之处,是埋葬着死者的墓地,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,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。

  诗人由清明的美景想到死者,从死想到了生,想到人生的意义。诗人指出,人生各不相同。古代的某个齐人天天到墓地偷吃别人祭奠亲人的饭菜,吃得油嘴腻脸。回到家里,还要对妻子和小妾撒谎吹嘘,他是在某个当大官的朋友家里吃喝,主人如何盛情招待他。这种人的人生猥琐卑下,毫无人格尊严。而另有一些高士,如春秋战国时代的介子推,他帮助晋文公建国以后,不要高官厚禄,宁可隐居山中。晋文公想让他出来做官,下令放火烧山。但是,介子推其志不可动摇,竟抱树焚死在绵山中。死去的人们长眠地下,使活着的人心里感到难过。

  黄庭坚由清明的百花盛开想到荒原的逝者,想到人生的价值。他感叹地说,虽然无论智愚高低,最后都是篷蒿一丘,但是人生的意义却大不相同。

黄庭坚的这首诗,超越了小我的思考,直面人生的生死。该诗写于宋徽宗崇宁二年(1103)之后,当时黄庭坚被贬到广西宜州,没过多久就去世了,但在这个离他生命尽头不远的清明节,他却提出了这个生死的大问题,但是没给出答案。

五、宋.高翥《清明》

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。

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

日落狐狸眠冢上,夜归儿女笑灯前。

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。

赏析:高翥为宋代诗人。在这首诗中,作者开篇即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愁云惨淡的清明祭扫场面:荒郊野外,墓冢累累,纸灰飞扬,泣愁阵阵,草木为之含悲,表现出清明节的特定氛围。第三联写得非常妙,通过“狐狸眠冢上”与“儿女笑灯前”形象的对比,一扫前面的阴霾之气,墓地荒冢的孤寂和家庭夜晚的热闹景象的反差,让人心里为之一动,感到清明的祭扫是那样的虚伪。正因此,作者在结尾写道“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”。作者也正是看到了现实世界人情的淡漠,才发出了及时行乐的感叹。

如果说黄庭坚提出了生死的问题,高翥则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生死答卷,这答卷并不陌生,人们多评之曰:消极!是否如此呢?

“人生有酒须当醉,一滴何曾到九泉”,通常都认为是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,问题是高翥诗道出的只是宇宙的规律、生死的真理,消极积极只是各人的选择,与理何干?消极的人自然读出消极,积极的人则会更珍惜时间、创造物质与精神财富,美化自己和他人的生活。


下一篇:没有了